4月27日晚七点,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开拜占庭学研究四十周年系列讲座”第六讲线上举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孙丽芳副教授为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十三世纪拜占庭流亡政权的新气象》的精彩讲解。本场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庞国庆副教授主持,历史学院与许多其他高校师生共同参加。
讲座伊始,孙老师回顾了自己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七年的学习经历,表达了对陈志强老师和南开拜占庭学的深厚感情。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孙老师讲述了拜占庭安格洛斯王朝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的经过,并简要介绍了此后东地中海世界的政治格局。随后,孙老师又梳理了关于尼西亚帝国的主要史料和学界有关尼西亚帝国的一系列学术成果。
在第二部分,孙老师则是简要叙述了塞奥多利·拉斯卡里斯出逃尼西亚,并在此地建立尼西亚帝国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孙老师开始讲解这一流亡政权所显示出来的新气象,而首要的便是尼西亚-尼姆法雍二元政治中心的形成。
孙老师认为,尼西亚城能够被塞奥多利·拉斯卡里斯定为都城,一方面在于其自身拥有坚固的城防,据有天险,易守难攻;另一方面便是城市周围物产丰富,供应充足,且地处交通要道,往来便利;当然还应考虑到尼西亚城在拜占庭宗教历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此外,尼西亚诸帝还对尼西亚城进行了诸多改造,不断完善其作为首都所具有的城市职能。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尼姆法雍开始在尼西亚帝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成为继尼西亚城之后的另一政治中心。
孙老师介绍了尼姆法雍的地理区位、名称沿革、主要建筑以及尼西亚帝国时期在此地所发生的政治活动;针对相关学者所提尼西亚帝国“五都”的观点,孙老师认为除尼西亚城以外,其他所谓的都城在政治地位上都无法与尼姆法雍相提并论。
至于为何尼姆法雍能够脱颖而出,孙老师认为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尼西亚诸帝提供充足的物资供应,而便利的交通则有利于政权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尼西亚诸帝立足小亚、纵深发展的政治规划。
小亚细亚西部是拜占庭帝国发展的重要支柱,尼西亚诸帝围绕尼姆法雍及其周边地区,构建了深度经营小亚细亚的战略腹地。结合地图,孙老师认为相较于尼西亚,尼姆法雍没有明显的政治风险和安全隐患,因此在成为政治中心后,帝国战略空间得到扩大,政权也得以巩固与发展。
孙老师还认为尼姆法雍成为政治中心符合尼西亚诸帝构建东部战略防御体系的意图。尼西亚帝国在小亚东部面临塞尔柱突厥人、蒙古人和游牧的土库曼人的威胁,为此帝国建立起了行省守卫或军区士兵—突厥、库曼等游牧民族—边民三重防御体系;而尼姆法雍正处于尼西亚帝国重点防御方向的后方,由此成为帝国东部战略防御体系的重要支撑。
在第四部分,孙老师对拜占庭流亡政权建立二元政治中心的意义进行分析。尼西亚诸帝通过此举,为尼西亚帝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并为日后收复君士坦丁堡提供有利条件。孙老师对此加以总结,认为二元政治中心是尼西亚帝国在东地中海世界复杂多元的政治环境中求生存、稳政权和谋发展的必然之举,使其成功应对了13世纪上半叶东地中海世界的诸多新挑战。
而在第五部分,孙老师则讲述了二元政治中心之外尼西亚帝国其他的一些新气象。尼西亚诸帝成功经略小亚细亚,为收复君士坦丁堡打下基础;然而复国后的帕列奥列格王朝无法将有限的资源全部投入小亚细亚,使得自尼西亚帝国起对此地的经营无法为继,这成为拜占庭帝国最终走向灭亡的一个因素。与小亚细亚相反,马其顿-色雷斯地区长期依附于不同政治势力,尼西亚帝国对这些新征服的领土无法进行深度管控;随着帕列奥列格王朝丧失小亚细亚,如何有效管理马其顿-色雷斯地区、利用其资源来为帝国争取生存之机就成为了末代王朝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便是普世帝国政治观念的变化:在尼西亚帝国时期,人们关于普世帝国的观念出现了分歧,流亡政府无法提供充足的资源来践行普世帝国理念,这一客观现实使得小政权思想得以普及;而回到君士坦丁堡的帕列奥列格王朝诸帝能否认清这一思想上的变化,是否要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践行普世帝国观念的行动上,便成为摆在拜占庭末代王朝皇帝们面前的重要抉择。
孙老师的讲解结束后,庞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认为孙老师以尼西亚帝国二元政治中心为着眼点,通过宏大的视角来展现了拜占庭流亡政权在13世纪东地中海世界复杂政治格局中的生存之道。“南开拜占庭学研究四十周年系列讲座”第六讲活动至此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