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徐朗:李希霍芬与丝绸之路

发布者:庞国庆发布时间:2023-05-25浏览次数:10

2023年5月17日。

2023517日,徐朗老师在历史学院127室做了题为《李希霍芬与丝绸之路》的讲座。

讲座伊始,徐老师首先介绍了李希霍芬及其著作。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Baron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是德国旅行家,地理家和地质学家。他曾广泛旅行,在中国进行了7次大规模考察,并于1877年出版《中国》(China)一书。

接下来,徐朗老师讲述了“丝绸之路”一词的出现。“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第一册“我们通过马利努斯再次发现一条关于早期‘丝绸之路’西段的补充记载,它完全来自于马其顿人梅斯的下属的说法。”公元1—2世纪古罗马地理学家马利努斯描述了前往东方赛里斯Seres)的路线,他的著作虽已佚失,然而部分内容通过古罗马另一位地理学家托勒密(Ptolemy)的《地理学》(Geography)保存下来。马利努斯和托勒密的记载都成为李希霍芬在现代地图上复原这条古代东西商路的重要史料来源。然而,徐老师注意到无论是马利努斯还是托勒密,都没有提到这条东西商路与丝绸贸易的特殊关系。

《中国》第一卷的第496 “我们再次通过马利努斯(Marinus)获得关于一条更早的丝绸之路西段部分的补充信息,这里他的记载完全遵照其史料来源,即马其顿人梅斯(Maes Titianus)的下属的说法。

徐老师随后介绍了成书于公元1世纪晚期的《厄立特里亚航海记》(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对产丝之城的记载。在最北端,大海流到一个被称为秦(Thys)的国度。这一地区有一座很大的内陆城市叫作秦奈(Thinae)。那里的棉花、丝线和丝绸被商队沿陆路途经巴克特里亚运至婆卢羯车(Barygaza),或通过恒河而运至利穆利(Limyrice)。这一描述并没有提及赛里斯人,只是说丝绸是一座名为秦奈城市的特产。

徐老师据此得出两点结论。其一,记载赛里斯奇闻轶事的作家大多属于罗马的知识精英阶层,对赛里斯的了解多来自于道听途说,不乏讹误之处。“赛里斯”即丝绸产地的说法只是一种传闻,当时还流行“秦奈”产丝的说法。其二,马利努斯所记载的马其顿商人并非第一批横跨欧亚大陆经商的旅行者。《厄立特里亚航海记》中提到多条丝绸贸易路线,这条马其顿商人来华路线只是其中之一。

徐老师接下来介绍了“丝绸之路”一词的命名及使用。首先,丝绸是西方人对于极东之地赛里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印象,“丝绸之路”的名称正符合并沿袭了西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远东的认知和想象。其次,中国的丝绸运至罗马,不仅满足了贵族们追求奢侈昂贵物品的欲望,也激发了罗马人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再次,丝绸贸易所带来的不仅是物品的流通交换,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促进思想观念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丝绸贸易推动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例证是养蚕业在塔里木盆地乃至更远的欧洲地区的传播。

李希霍芬只是在《中国》第一卷提到“丝绸之路”一词,此后几卷和其他私人书信中不再使用它;1877年,李希霍芬以直至公元2世纪时期的中亚丝绸之路über die zentralasiatischen Seidenstrassen bis zum 2. Jahrhundert n. Chr.)为题做了一场专题报告,但丝绸之路一词只是作为题目而出现。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更常使用交通Verkehr)、道路Strassen)、主干道Hauptstrassen)和贸易路线Handelsstrassen)等说法来描述横贯欧亚大陆的多条贸易路线;李希霍芬始终没有对丝绸之路一词进行任何定义或解释。这种现象表明,丝绸之路只是李希霍芬叙述东西方交通路线的诸多说法之一,并不是他的研究重点。李希霍芬在研究中特别强调中亚的重要地位,他认为丝绸之路的意义即在于证明中亚在欧亚大陆交通史上的重要枢纽作用。徐老师还提醒同学们注意,李希霍芬所注目的中亚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地图上西及里海、东抵中国、南到阿富汗、北至俄罗斯的内陆地区,而是南抵青藏高原、北至阿尔泰山、西起帕米尔高原的分水岭、冬至兴安岭山脉的广袤地带,从地图上看实际就是现在的中国新疆,以及延伸至蒙古高原的中国北方地区。

徐老师还提到“丝绸之路”一词年代局限性的问题。丝绸贸易并不仅限于两汉的几百年间,但李希霍芬只是在叙述汉代中外交通史时提到“丝绸之路”,而且还加上“早期”(früh)、古老alt)等形容词来强调其年代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李希霍芬对于中西商路的认知从传说时代延伸至晚清,远远超过两汉的上下限。李希霍芬虽然很少直接使用丝绸之路这一术语,但他所关注的正是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影响。

徐老师进一步为同学们讲述“丝绸之路”的传播和影响。赫尔曼较早继承和发展了李希霍芬的研究成果。阿尔伯特·赫尔曼(Albert Herrmann1886—1945),德国考古和地理学家,其代表作包括《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Die alten Seidenstrassen zwischen China und Syrien)和《古代的丝国和西藏》(Das land der Seide und Tibet im Lichte der Antike)等。首先,赫尔曼在《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中赞扬李希霍芬的贡献,直接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并且对这一概念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义:“丝绸之路的名称,正如人们所见,最早由李希霍芬所使用,用于描述那条在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之间因丝绸贸易而连接中国与锡尔河、阿姆河流域诸国,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中亚交通路线。赫尔曼认为丝绸之路的西端可进一步延伸至叙利亚。其次,赫尔曼对李希霍芬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和修正,特别是路线和路程距离计算。

另一位为传播“丝绸之路”概念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是著名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斯文·赫定是瑞典著名地理学家、地形学家、探险家。1889年前往柏林求学,师从李希霍芬。在李希霍芬的鼓励下,赫定先后对中亚地区以及塔里木盆地进行多次考察,并绘制地图。赫定于1936年将他在新疆的见闻出版成书,题名即为《丝绸之路》。赫定认为,丝绸之路东起甘肃的瓜州,西至黎巴嫩境内的推罗。

后续一些作家的研究也进一步发展了“丝绸之路”的概念。贝格曼(Folke Bergman1902—1946)是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与赫定一同参加1926年至1935年期间的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在1939年的七卷本新疆考古报告的第一册中广泛使用丝绸之路的说法。贝格曼同样认为李希霍芬是丝绸之路一词的首创者,但是他认为丝绸之路是一个复数概念,泛指古代连接中国与西方的多条商路,其两端终点分别是长安与叙利亚的安条克。英国古典学家沃明顿(E. H. Warmington1898—1987),在其著作《罗马帝国与印度的贸易》(The Commerce between the Roman Empire and India)中使用了丝路silk-routes)的复数形式来泛指东西方之间的多条海陆商路,但是没有对这个术语进行解释。

最后,徐老师提到对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词的最新质疑。马提亚斯·梅尔滕斯(Matthias Mertens)在文章《李希霍芬是否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Did Richthofen really coin “the Silk Road”)中表示,李希霍芬之前有许多人已经使用过丝绸之路一词,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卡尔·李特尔(Carl Ritter1779—1859)早在1838年便已提到丝绸之路。最后总结,在李希霍芬之前,丝绸之路一词并没有在学术圈引起足够的反响,李希霍芬的贡献在于推动了这个术语的延续使用和传播。

徐老师图文并茂的精彩讲解厘清了“丝绸之路”这一术语的由来、使用、传播和影响,参会的老师、同学们深受启发、受益良多!最后,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落幕!